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李白研究

  • 论李白《剑阁赋》《蜀道难》与“诗赋互鉴”

    方艺融;

    为解决抒情需求与体式容量的矛盾,弥合欠缺真实体验与流露自然真情的虚实裂隙,李白围绕“蜀道描写及送劝友人”的叙事脉络,采用“诗赋互鉴”法创作了《剑阁赋》《蜀道难》。保持文体本色的同时,一诗一赋在表达方式、文体结构、句式样貌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赋化、诗化特征。“诗赋互鉴”法并非李白凭空臆造,而是其顺应诗、赋文体互鉴的时代趋势,接受相关文论观点,吸取曹操、王粲、谢灵运、鲍照等前人经验,自身才思运斤后的成功实践。包括“诗赋互鉴”法在内的文体互鉴规律,促使相关文体于辨体明晰基础之上和合共生,亦为中国古代文学畛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热点与话题。

    2025年06期 v.44;No.31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文旅短剧对巴蜀文化的创新传播——以李白等名人文化短剧为中心

    陈海燕;严星童;

    凭借新颖的形式、丰赡的内容和高效的传播特性,四川地方文旅从李白、诸葛亮、苏轼等历史名人文化中攫取养分,借助短剧的形式,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型传播格局,有力地提升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度。它巧妙地融合了巴蜀文化与历史名人文化、历史记忆与当代审美,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巴蜀文化的数字影像重构。同时,还以历史名人文化为情感基石,在观影中激发受众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强化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地方文化的记忆场域。历史名人文化借助文旅短剧的创新传播,不仅为数字时代地方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典范作用。

    2025年06期 v.44;No.316 10-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程思政研究

  •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现实际遇与创新路径——基于结构化访谈的质性研究

    刘枭;翟润萱;耿松涛;戴群森;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选取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从感知与理解、执行与实践、教学流程与规划、支持合作等角度设计访谈提纲,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访谈编码和范畴提炼,共提取9个范畴和19个初始概念;根据不同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梳理,提炼出理解认可、实践意愿、内部变革、外部支持4个主范畴以及若干副范畴,并构建“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理论框架模型;最后,从目标体系设计、思政元素嵌入、教学方法应用、评价反馈机制设计四个方面分别提出“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创新实践路径。

    2025年06期 v.44;No.316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态理论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动性研究

    张廷群;吴一可;张美玲;

    作为一种语言教育政策,课程思政为高校教师能动性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以生态理论为视角,通过政策分析、访谈、课堂观察、反思日志探索了高校英语教师能动性表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空间维度上,宏观系统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但教师能动性积极而活跃;外部系统间接促进教师能动性并起到中介工具的作用;中观系统限制甚至抑制了教师能动性;微观系统中教师都以各自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政策,但支架不足。(2)时间维度上,实践评估系统教师能动性最为明显,迭代系统次之,投射系统最弱。时空维度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教师能动性。研究表明,课程思政实施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需要中层机构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2025年06期 v.44;No.316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哲学思考

    景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兴未艾,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仍存在模糊认识,不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揭示课程思政的思想渊源和存在形式,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主体、价值形成、价值塑造等,有助于帮助师生深刻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蕴含的哲学基础,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融入课程思政要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助益。

    2025年06期 v.44;No.316 38-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教学研究

  • 巴蜀文化融入视觉设计教学的实践探索

    谭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为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探讨如何将巴蜀文化有效融入视觉设计教学中,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实践。通过研究四川地区的民间艺术与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研究表明,将巴蜀文化引入视觉设计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设计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情感表达力,进而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06期 v.44;No.31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黄朝伟;龚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的关键。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6期 v.44;No.316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学生欺凌治理中教育惩戒的困境与出路

    刘永红;谢立;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校园本应是培育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沃土,然而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生欺凌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具有隐蔽性、持续性、群体性等特征,既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又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如何有效防治学生欺凌是普遍性的校园安全难题,而治理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保障学校和教师对欺凌行为实施教育惩戒的权利。教育惩戒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促使学生及时认识并改正错误,从源头上治理学生欺凌。但是在实践中,教育惩戒存在法律制度保障不充分、信任危机严重等困境,急切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重塑教育惩戒信任体系,以充分发挥教育惩戒在学生欺凌治理中的作用。

    2025年06期 v.44;No.316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基本策略

    姚平芳;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爱岗敬业的辅导员队伍。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与辅导员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情操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教育家精神特有的政治属性、道德自觉、求真态度、精法良技和格局境界为新时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遵循。高校应立足辅导员工作实际,以教育家精神引导辅导员增强职业信念、锤炼职业技能、强化职业认同、实现职业追求,推动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4;No.31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张玺;杨建国;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长期存在“重宏观轻微观”“主体单一”“数据采集难”等痛点,难以满足“双高计划”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虽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质量、就业创业、资源条件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系统性构建不够。因此,进行科学、全面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充分考量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指标体系为指挥棒,综合运用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评价手段,全面评价学校办学、技能人才培养、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等问题,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丰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外延、载体、渠道,系统推进专业人才评价各项改革。

    2025年06期 v.44;No.316 7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语言文字研究

  • 语言景观视域下道路标牌译写规范化研究

    尹丕安;陈倩;

    语言景观以独特的信息、象征和文化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道路标牌作为语言景观蕴含着一座城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基于此,从音节、语法以及书写规范等角度对道路标牌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音节方面,道路标牌音节简洁、朗朗上口;在语法方面,标牌大多以名词的形式呈现;在书写规范方面,总体符合规范,但仍存在道路名称过于相似、拼写规则混乱以及部分道路标牌缺少译注的问题。研究探讨道路命名的规律与特性,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深度与文化韵味,旨在揭示这些名称背后丰富的故事与意义,并就命名规范化的议题提出见解,从而为道路规划的科学性、城市旅游业的兴盛以及文化建设的深化贡献力量。

    2025年06期 v.44;No.316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校语言规划对比研究——以赫尔辛基大学与马来亚大学为例

    曾晓红;高见;

    高等教育国际化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应对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语言问题,需推动和完善高校语言规划。基于语言的本体规划、地位规划、习得规划、声誉规划、话语规划和技术规划的六个方面,对比分析赫尔辛基大学与马来亚大学的语言规划后发现,两校在语言规划上的核心差异源于国家语言政策与国际化策略的不同。赫尔辛基大学基于区域、国家和高校三大层面的各项法律政策实施语言规划,以“多语言平衡”为核心,在本土语言文化提升与国际化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马来亚大学则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遵循了实用主义,建立了以“英语主导”为特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我国高校应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和语言生态,通过多维语言规划,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中需求平衡。

    2025年06期 v.44;No.316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德庇时英译中国古典小说探赜

    周倩文;陈婷婷;

    英国汉学家德庇时是中国古典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先驱,在译介中国古典小说方面成果突出,为中国古典文学西传拓宽了道路。然而,学界的德庇时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单个译本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考察其译者身份与译介特色的研究较少。从德庇时英译中国古典小说的实践出发,在明确德庇时的双重译者身份的前提下,探析其翻译底本选择倾向及其翻译路径与策略。德庇时的译介活动是早期中西文化互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析其翻译实践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外译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6期 v.44;No.316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作为叙事原型的“人生经验”——重审《红旗谱》的“革命”与“溢出”

    陈莹雪;

    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融入了作家自身的人生经验,童年时期的梁斌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母爱,同时母亲的坚韧与人道主义等品质使得梁斌学会以温情的姿态和眼光看待旧社会妇女的悲惨生活,这种潜藏的情感成为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难能可贵的“溢出”部分;青年时期的梁斌自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便始终与其保持一致,在经历了斗争的残酷与艰难之后,提取其自身的革命经验,试图追溯历史来“重述革命”彰显革命的必要,坚定保卫家国的使命。

    2025年06期 v.44;No.316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当代散文作品中的法国叙述

    马过;

    法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迎来了为数众多的中国作家访问和重游。作家对法国的物质景观、历史人文等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写成游记,出现了一波创作域外游记的风潮。这种异域情调的背后,可以看出作家反思自身的强烈认知。

    2025年06期 v.44;No.316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黑神话:悟空》游戏的天命观与天命叙事

    王紫潼;周冰;

    《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取得的文化与产业方面的成就,受到文化学者的关注。游戏结合中国传统哲思,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内容,展现独特的天命观。“黑神话”的另类叙事揭开游戏所述的“天命”缘起于被统治系统中,意欲逃离统治的自由意志。游戏玩家被称为“天命人”,作为有集体意志“天命人”的天命是不可知的。因此“天命人”不知天命而无畏陷入冒险的轮回,这便是游戏传达的天命观。天命观进一步引出游戏顿悟空虚与超越天命的天命叙事。最后当游戏落下通关剧终的字幕,“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吟唱继续伴随人类步入新一轮征程。

    2025年06期 v.44;No.316 127-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地方叙事、形象塑造及其对救赎主题的彰显——对安昌河长篇小说《山桃红》的一种理论观察

    孔明玉;

    绵阳当代作家安昌河新近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山桃红》《血与骨》《千日旱》,这些小说通过真实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情节与细节的描写,集中展现出作家对川西北乡土社会的深刻认知和审美把握。以《山桃红》为研究对象,力图从这部小说的地方叙事、形象塑造、主题彰显这三个方面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探究其地方叙事艺术手法对于这部小说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和在当代中国乡土文化建设中的特殊意义,深入揭示其在小说文本创造中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2025年06期 v.44;No.316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超越“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小黑孩》的后殖民解读

    赵霜;刘延超;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小黑孩》是其代表作《天真之歌》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小黑孩的独特视角,揭示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复杂的文化关系,展现了黑人“自我”与白人“他者”从最初的二元对立最终达到话语平衡的状态。这一转变过程不仅反映了被殖民的黑人对宗主国文化的复杂心理,更体现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因此,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这首诗歌,不仅对解析主人公小黑孩的文化心理和权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探讨作品在当下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现实价值,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启示。

    2025年06期 v.44;No.316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特纳仪式理论下安妮·普鲁《船讯》中奎尔的成长历程

    杨璧宇;刘玉红;

    美国当代作家安妮·普鲁的代表作《船讯》讲述了普通人奎尔从缺乏自我认同到逐渐找到自我,最后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故事。从仪式理论的角度看,奎尔是在经历“分离—阈限—聚合”三个仪式阶段的过程中确立了自我认同。从仪式阈限理论视角探讨作品中的成长主题,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模糊、过渡、混杂等阈限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边缘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普鲁以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借此表达对边缘人群的深切同情,并传递了她对于消除偏见和隔阂、实现人类和谐相处的期许。

    2025年06期 v.44;No.316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