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四重涵义

    吕进;唐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奋斗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涵义丰富。共同富裕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使命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共同富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不断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不懈追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需要协调处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合理关系,完善好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现实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共同富裕,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关键,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坚持系统观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03期 v.42;No.28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然·必然·应然: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论析

    杨灿;覃世艳;

    中国式现代化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然逻辑、必然逻辑和应然逻辑的统一。实然、必然、应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三对范畴,也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其中,实然指向本体论层面,必然指向认识论层面,应然指向方法论层面。实然、必然、应然这三重逻辑环环相扣,在深入事物本质的同时,也提供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指引,推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从实然的本体向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全新时空方位,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必然的认识向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历史必然性、理论必然性和实践必然性,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应继续坚守其本质要求。从应然的实践向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须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策略方法实现自身的协同发展。

    2023年03期 v.42;No.289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分析

    郭汝汝;

    勇于自我革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密钥。厘清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的重要前提。从整体上把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的内在关系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是自我革命的根脉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历程描绘了自我革命的发展脉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世纪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的现实挑战、大党独有的难题是找准自我革命症结的关键;持续推动理论引领、构建多元协同参与格局、完善动态监督体系、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构成了推动自我革命的未来路径。

    2023年03期 v.42;No.289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李白研究

  • 试述李白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

    崔际银;

    李白的人格品性,是唐代诗人最为鲜明卓异者。他的人格形成,得益于自身的先天秉赋资质、宽松的家庭环境、密切的亲情关系、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环境氛围,以及生活在大唐盛世形成的自信心与进取精神。李白与生俱来的秉赋,预备了底色;家庭的背景,奠定了基础;外向的性格,产生了动力;侠道的思想,增强了平等通达观念;嗜酒的积习,强化了胆气;社会的政治开明,提供了舞台。这些因素,造就了个性独具的李白,亦是李白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如此的品性,对其情感抒发与诗歌创作具有决定作用,也是其光照千古人格魅力的根本之所在。

    2023年03期 v.42;No.289 29-3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从诗歌看李白与神话

    丁佐湘;郑玉兰;

    神话与李白的一生有着不解之缘,李白也留下了大量与神话有关的诗作。神话是极具幻想性的,它存在的本身就是对死亡坚定又顽强的否定、对自由热烈的向往,这与李白诗歌中表现的人生追求相契合。从李白的神话诗可观览其心中幻想的世界,明析其青年、中年、晚年各阶段表现的思想,找出李白诗中浓厚神话色彩的原因。

    2023年03期 v.42;No.289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对家庭学校和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要求——对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希尔伯特·迈尔教授的访谈

    叶旭萍;周冉;

    在这篇访谈中,著名教学论专家希尔伯特·迈尔教授考察了德国学校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的状况,界定了对家庭学校的理解,分析了家庭学校和混合式学习的作用与问题,阐明了家庭学校的特征是以欧洲教学传统为基础,描述了成功教育过程的标准和条件,提出了家庭学校和混合式学习的八个方面的教学要求和实施策略,希望能给我国当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2023年03期 v.42;No.289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教师公共精神的内涵、培育与展望

    林群;余桥;

    教师公共精神是教师精神核心,它是一个好老师作为学生“引路人”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激发教师公共精神,学者们对教师公共精神内涵形成了丰富认识,并提出了我国教师公共精神振兴的“回复”与“重塑”两大路径。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教师公共精神振兴研究的困境,指出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应重视关于市场性、专业性、官僚制与教师公共性的关系研究。

    2023年03期 v.42;No.289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理科学专业“理念、制度、机制、文化”四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杜华明;陈浩;

    地方师范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需要对质量观作本体论的反思,加强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绵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师生为本、内源激励”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理念,构建了“系统完备、协同规范”的专业质量保障制度,实施“循环闭合、持续改进”的专业质量保障机制,营造了“意义引领、敬畏人文”的专业质量保障文化,最终形成了“理念、制度、机制、文化”四位一体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地方高校同类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动方案和实践样例。

    2023年03期 v.42;No.289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评建层级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绵阳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认证为例

    雷忠;

    绵阳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认证贯彻落实认证理念,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并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质量保障层级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取得较好成效,其认证管理模式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现进行简要总结和介绍,希望能给其他高校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年03期 v.42;No.28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鲁迅立人方法之“尊个性”探析

    谢胜艳;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和“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方法。结合鲁迅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等文言论文,鲁迅提出的立人方法中的“尊个性”的“个性”可以理解为“明哲”“人才”。“尊个性”在强调“明哲”“人才”立人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明哲”“人才”自身的救国作用。

    2023年03期 v.42;No.28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爱与欲的现实主义叙写——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再解读

    杨雅;

    沈从文有过把《梦与现实》《摘星录——绿的梦》和《看虹录》三个文本结集为《看虹摘星录》的意愿。它们在创作手法与精神气质上有相通之处,都具有梦幻空灵的美学特征,也在直面人物内心蠢动的情绪、发掘人类灵魂的底蕴等方面,富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在毫不矫饰的真诚叙写中,小说折射出了抗战大后方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样态。此外,沈从文在蔼理士性心理学的影响下,秉承“文学为人生”这一现实诉求,意图借助文学抒发情欲,达到情感和心理的平衡,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可见,有一种现实主义文学观念隐晦地存在于《看虹摘星录》中。这既是沈从文战时创作向现实主义倾斜的一个例证,也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书写增添了一个新的向度。

    2023年03期 v.42;No.289 84-9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百年儿童科幻的发展轨迹与艺术新变

    张琳;谭旭东;

    百年儿童科幻经历了晚清时期的译介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探索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期的动荡发展和九十年代的重振旗鼓,迈入新世纪的儿童科幻找准自身定位,由工具性转向审美性的价值取向致力于为儿童创造科幻审美空间,随着儿童科幻观念调整和创作环境宽松带来的作家群体质量的提升,儿童科幻作品分类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儿童科幻作品的艺术新变体现在主题的丰富和纵深发展、场景设置的多元化倾向以及少年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展现。

    2023年03期 v.42;No.289 9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狄更斯小说中的圣经原型——以《双城记》《匹克威客外传》《我们共同的朋友》为例

    周启华;

    狄更斯是一位深受圣经文化影响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圣经原型。文章主要以原型批评理论为支撑点,以《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我们共同的朋友》为考察对象,分别对小说中的死亡与复活模式、伊甸园意象、水原型进行解码,进而探寻圣经文化在狄更斯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2023年03期 v.42;No.289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辛弃疾的“夜作”词

    范伟;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2023年03期 v.42;No.289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唐以武元衡为中心的诗歌唱和及其诗学史意义

    朱其欢;奚日城;

    “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而已”,这是史臣蒋系对唐宪宗的评价。诚然,经历了安史之乱,直到宪宗时唐王朝的发展又步上了正轨。元和“中兴”,不仅是经济的中兴,更是文学的中兴。在经历了大历时期的低迷之后,元和时期的诗歌重新焕发了光彩,元白、韩孟诗派并驾齐驱。然而当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时,会发现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中唐宰相武元衡,以往的学者多关注武元衡被刺或其他历史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其在元和诗坛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长安形成了以武元衡为中心的诗歌唱和群体。研究这一现象,对我们整体把握中唐诗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3期 v.42;No.289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艺术研究

  • 地方艺术史书写的反思——以平武报恩寺与北京智化寺的比较研究为例

    李媛;

    地处川藏交界处的平武报恩寺从其建造开始就有其实为宫殿的传言,对此学界有不少论述围绕此争论展开研究。目前学界对其建造形制为何会与一般佛教寺庙相区别,更近似于紫禁城故宫的风格的问题并未做出可靠的分析。而与报恩寺同时修建的北京智化寺,是明英宗朝廷的权臣王振为自己所建的家庙,两者同为敕修的报恩寺,在对佛道严格管控的明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何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文章运用历史文献和情境分析的方法揭示两座寺庙在建造规模设计上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解读报恩寺独特建筑形式的内涵与意味。通过对地方艺术形式嬗变的分析,揭示出艺术史写作应注意从情境分析去把握,从而实现对传统艺术史的重新认识与书写。

    2023年03期 v.42;No.289 129-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镜像:历史交汇点上戏曲综艺的研究取径与价值阐释

    王伟;

    在传媒发展的大变局中,戏曲综艺营造的视觉奇观及其与公共空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联,既是媒介共同体日渐关注的社会议题,亦是汉语学术界新近知识生产的重要课题。在娱乐消费的感性层面,戏曲艺术以“综艺为媒”,既有力提升电视综艺的人文品味,又实力“圈粉”思想活跃的年轻一代,渐次由历史边缘走向时代中心。在介入现实的社会维度,戏曲综艺积极回应“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精神,实现对本土舞台艺术的创新转换与创造发展,丰富并拓展“戏曲共同体”的内涵外延。在文化生态的超越层面,其在回瞻民族精神之文化根脉的同时,重塑“美善同一、艺以载道”的中华美育精神。

    2023年03期 v.42;No.289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人重丹青: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据失当”释读

    李宝山;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其一个误读材料的情形,并结合司马贞的同类误读而做出“唐人重丹青”的“大判断”。其实,《历代名画记》中还存在多处“引据失当”的情况,甚至征引了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左的材料。张彦远之所以“引据失当”,与其欲提高绘画地位的迫切愿望有关。对这些“引据失当”的情况进行分析,既可以为钱钟书“唐人重丹青”的“大判断”提供更多支持,也可以促进我们对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的深入理解。

    2023年03期 v.42;No.289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